
- 中国西湖仪器推出突破性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技术芯片制造迎新机遇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的西湖大学孵化企业西湖仪器(杭州)技术有限公司近日成功开发出一种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即12英寸碳化硅衬底自动化激光剥离技术。这项创新技术的推出,旨在解决当今芯片制造业日益迫切的碳化硅衬底切片难题。碳化硅(SiC)作为一种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具备更高的熔点、电子迁移率以及热导率,因而在高温和高电压应用中表现优异,成为当前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材料。
碳化硅衬底的生产一直以来受到尺寸与成本的限制,特别是12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衬底一直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西湖仪器的最新技术通过激光剥离,明显提升了12英寸碳化硅衬底的生产效率,同时解决了传统切割技术中的材料损耗问题。该技术的自动化进程不仅减少了生产时间,还能够大幅度降低单位芯片的制造成本,为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27年,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67亿美元,这一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5%。在此市场背景下,西湖仪器的技术恰逢其时,提供了对超大尺寸碳化硅衬底的切实解决方案,响应了市场对高效能、超高的性价比材料的强烈需求。通过早期推出的8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设备,西湖仪器已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而此次推出的新技术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该激光剥离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其高效能和低损耗。在传统的切割过程中,衬底材料的损耗率往往较高,还可以达到30%。而使用激光剥离技术后,材料的损耗一下子就下降,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同时还提升了整体的制造效率,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碳化硅器件的生产,进而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碳化硅代替传统硅材料在电动汽车、电力电子及高频通信等领域的优势愈发明显。其能够在更高工作时候的温度和更高电压条件下工作,使其成为关键的元器件材料。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款基于碳化硅技术的产品进入量产阶段,用户反馈良好,表示该技术在其产品的性能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随市场对碳化硅材料需求的激增,西湖仪器的成功开发将可能对整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首先,传统的半导体制造商可能会面临来自这一新技术的强烈竞争,尤其是在提升生产效率和减少相关成本方面。同时,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相关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迭代,促使更多创新材料和生产的基本工艺的出现,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总结来说,西湖仪器推出的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技术,不仅是对当前芯片制造技术的一次创新突破,更是对未来半导体产业形态的重要引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一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将可能改变现有供应链格局,并助力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持续崛起。对于有意在高性能电子材料领域发力的企业,将这一新技术牢牢把握,无疑是它们在未来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