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刚刚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官宣”上海6人入选
来源:米乐体育m6官网下载  添加时间:2024-08-17 22:22:11

  新民晚报讯(记者 董纯蕾 张炯强 郜阳 易蓉)中国工程院今天上午发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其中,6位新增工程院院士来自上海(即人事关系在沪)。

  此次上海新增的6位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的董绍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57岁)、涂善东(华东理工大学教授,58岁),能源与矿业学部的黄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59岁)、赵振堂(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58岁),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的吕西林(同济大学教授,64岁),环境与轻纺学部的徐祖信(女,同济大学教授,63岁)。

  至此,中国工程院在沪院士现有77位,其中8位为女性。从学科分布来看,医药卫生学部的在沪院士人数依然最多,共27人,占在沪院士总数的35.06%。从年龄结构来看,目前中国工程院在沪院士的平均岁数为76.91岁,其中最年轻的是陈杰(1965年生,2017年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同济大学教授),最年长的是陈灏珠(1924年生,1997年当选,医药卫生学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

  图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董绍明 来源/硅酸盐所官网

  董绍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开发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纳米复合与原位反应制备技术,攻克了大尺寸、复杂形状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精确成型和精密加工、复合材料与金属连接以及复合材料气密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成功实现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相关材料与构件的制备和应用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超高温陶瓷基体的高效改性技术和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的可控制备技术,并将之成功地应用于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结构件的研制。其中,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研制了在特定方向上具有低线胀系数的空间遥感系统用高可靠、轻量化陶瓷基复合材料支撑构件,在国内首次用于卫星遥感相机装配,并实现了高质量的外景成像。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相关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遥感观测技术赶超国际领先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航空领域对长寿命热结构材料以及钍基熔盐堆对耐高温熔盐腐蚀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了Si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发了SiC纤维稳定化处理技术和高致密SiC/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成功制备出高致密SiC/SiC材料,其力学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材料水平。 攻克了第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用高性能碳化硼中子吸收球的关键制备技术,并与合作企业联合实现了相关这类的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促进我国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关键安全控制材料的研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提出纤维和一维纳米结构于微米和纳米尺度上对复合材料基体进行多级增强的思想。通过采用CVD工艺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CNTs和SiC纳米线,成功地研制了多级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显著改善。

  涂善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带头人”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兼任国际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学会亚大地区主席、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可靠性委员会委员、先进材料和标准凡尔赛合作组织分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石化炉管质量检测检验与评估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发商发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联合创新中心(UIC)首席科学家、上海市航空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与材料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以及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高温高压下运行的化工装置若发生设备失效,往往导致火灾爆炸,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尤其是,随着装置的大型化,事故损失更为严重。涂善东教授长期致力于化工设施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创新发展了高温度高压力化工设施安全维修、安全评价以及本质安全调控等工程技术:建立了高温承压设备弱点辨识方法与精准维修技术,提出基于损伤演化的高温结构弱点辨识方法,发展基于损伤分级的修复工艺及在线安全监测技术,为解决高温设备何处修与何时修的难题、实现我国石化装置连续安全运行周期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创新发展了高温承压设施安全评价技术,创建基于损伤、断裂和结构失稳三个维度的安全评价新技术,发展高温拘束断裂理论和微创测试方法,并在万余台套承压设备上成功实施,为解决高温承压设备多失效模式协同评价的难题、形成完备的化工设备 、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基于损伤模式的化工承压设施安全调控技术,发展全寿命设计及可靠性制造方法,为实现六大类重要承压设备中国制造、推动我们国家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体系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震,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常委。多年从事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石油替代与新能源汽车、大气污染控制及能源政策战略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上海市重大、重点课题项目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第一、二层次。

  赵振堂,男,1961年5月出生,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0年1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加速器物理及应用专业并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大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先后担任日本、韩国和巴西等国的7个大型加速器装置的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ACFA)委员、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束流动力学委员会(ICFA-BDP)委员及未来光源分委会主席、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副事事长、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和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长等。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研究和装置研制30余年,曾任上海光源工程副总经理、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总经理、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建成我国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研制成功两台自由电子激光(FEL)装置及X射线FEL试验装置直线加速器和我国首台质子治疗同步加速器。在FEL新原理研究、加速器关键研发技术、装置的设计与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发表期刊论文125篇,主编专著2部,应邀作国际会议报告40余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集体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入选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上海市领军人才。

  徐祖信,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毕业于河海大学。历任河海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局长和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1995年回国至今,从始至终坚持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徐祖信始终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领衔并参与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学技术专项项目。排名第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5篇。

  吕西林,1955年1月生。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30多年来一直从事结构抗震减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和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等研究。先后主持了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研究成果“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探讨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编技术标准5本,参编7本,专著8本。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7项,获专利2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0多篇。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

  • 15963662591
  • xue@wfanxcl.com
  •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北海路8616号商会大厦1424室